人们曾把牛仔裤和不良青年画上等号。19世纪三四十年代,摩门教领袖杨百翰就曾谴责“纽扣式前裆裤”是“通奸裤子”。1944年,美国《生活》杂志因为刊登了一张两名卫斯理学院女生身穿牛仔裤的照片,DB电竞注册也是争议不断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美国当局把牛仔裤指定为美军的制服,大批的牛仔裤随盟军深入欧洲腹地。战后士兵返回美国,大量积存牛仔裤在当地限量发售。由于这种裤子美观、实用、耐穿,又价格便宜,所以在当地大受欢迎。于是欧洲本地的工作服制造商纷纷争相仿效美国的原装货色,从而使牛仔裤在欧洲各地普及、流行开来。
因为战后遗留了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危机,一些青年更加激进了,反映到服装上,他们脱去正统古板的制服,模仿明星,DB电竞注册穿上在当时还没被大众接受的、不登大雅之堂的牛仔裤,也让牛仔裤开始有了自由反叛的意味。到了1958年,大约90%的美国年轻人都有一条牛仔裤。
20世纪60年代,牛仔裤更是成了反战、反传统的先锋。美国嬉皮士运动开始兴起,加上当时杰克·凯鲁亚克《在路上》的流行,许多年轻人离开家庭到处流浪。牛仔裤不仅结实耐磨,靛蓝染料的味道还可以驱走荒野中出没的响尾蛇,十分适合这种“在路上”的生活。而“垮掉的一代”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,也让牛仔裤在“反叛”的路上越走越远。